大同民俗风情探究课题

大同民俗风情探究

【大同民风演进】

任何一地之民风,都受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制约而演进。大同地区在古代一直处于我国北方汉民族与兄弟少数民族相交接的地带,民俗风情别具一格。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匈奴楼烦部所占据。到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起兵灭中山、破林胡和楼烦之前,这里以少数民族风俗占统治地位,”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汉书·地理志》)。之后,虽然从中原移民至雁门郡,大同地区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但汉俗的发展极缓慢。此期,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北边游牧的少数民族,一再想劫掠中原,大同首当其冲成为胡汉反复争夺的要地。汉民族对大同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既有和亲政策、互市政策又有战争政策、屯田政策,因此,汉族文化对大同地区习俗的影响仍较微弱。

从魏晋到隋唐,大同地区开始逐渐把汉族与北边少数民族的风俗融为一体。北魏建都大同后,统治者乐于接受较先进的汉族文化:与汉人通婚,学习儒家经典;改穿汉服,按中原礼仪施政;崇尚佛、道,奖励农桑。以致”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生死,亦生于仁义”(《隋书·地理志》)。特别是孝文帝于公元485年下均田令,地处京都的大同地区推广得最彻底,把大批百姓吸引到土地上来,农业获得大发展,规定要种植一定量的桑树、榆树,并归种者所有,刺激了农民种树的积极性;对无力自养者实行保护政策,魏文帝曾诏令”赐孝悌力田孤贫不能自存者,谷帛各有差”(《北史·卷三》》;畜牧业也兴盛,”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魏书·食货志》)但是,当少数民族遭到汉族歧视,胡、汉平等共同繁荣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会极力维护本民族的习俗,在倡行儒学、勤于农事、节俭朴实的同时,尚武、善骑、泼辣、强悍。

五代以后,汉民族经济中心南移,大同地区主要被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控制。

辽、金时期,作为陪都西京的大同一度繁荣,统治者以中原合法政权自居,因此,胡、汉习俗仍兼容并蓄。

明朝的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争频繁,汉统治者也不可能使大同习俗完全汉化,因此,仍继续承接、巩固了隋唐以来的大同民风:”民性质朴,俗尚武艺,风声气习,自昔而然”,”人多俭约朴素,性务农业,鲜好文学”,”民好俭啬,性亦淳美,近山者采木为生,近川者力田为务,词拙简少”。其对后世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大同民俗风情探究

【庆贺大年】

大同人过大年特别排场,一到腊月就着手准备,在穿戴、食用方面是一年最舍得花钱的时期。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说明春节前准备项目中,卫生头等重要。家家户户都要扫除庭院,粉刷房屋,就连旮基旮旯、箱底柜后也要清扫得一干二净。古时,一般人家的大人小孩都要换新衣、戴新帽,还要贴对联,挂年画、糊灯碗儿、拢旺火、摆供桌。就说摆供桌吧,也有许多讲究:要摆好香斗、香筒、蜡杆儿,正中要挂本家历代(至少三代)祖先爷”赞儿”。一碟一盘的供菜、枣儿山、馍馍、花卷等要有次序地放在供桌上。三十黑夜,人们提上灯笼,端上菜盘,到十字路口”请”祖宗回家过年,把祖宗”请”到供桌上”亡树”前。(”亡树”是白纸做的方筒,高约八寸,宽二寸多,正面写着祖宗的名讳)三十晚上,全家人团聚,吃”辞岁饭”饺子;还有坐席的,席面分”四四席”,”四六、六六、六八和八八席”;讲究的吃”海席”,”火锅席”。这天黑夜,大家都不得睡觉,叫”熬年”,孩子们响炮、放花,吃吃玩玩、玩玩吃吃;大人们忙这忙那,准备”接神”。

【祭祀节日】

年初一大早”接神”。大人率领着孩子,点烛燃灯,发旺火,响鞭炮,在神位、”亡树”前,磕头跪拜,迎接供奉。接毕,相互拜贺。小辈子给大人拜年、磕头,大人给他们”压岁钱”。

初二”接财神”一般在五更里就抢先行动,耽误了恐怕一年不吉利,挣不到钱。大同还有一种习惯:穷人们合伙吹打上,给各”字号”送财神,说:”掌柜的发财啦,给送财神来啦!”掌柜当然要给赏钱。接财神的形式和初一接神一样。

接毕开斋坐席,吃好的、喝好的,尽量排场,但主食总是饺子,在个别饺子中包上铜钱,谁吃出来,谁就发财,家长吃出夹,全家发财、人人有福。

解放前,家家都有一本当年的”皇历”,上边注明每天喜神应在的方位。初三是”黄道吉日”,这天”迎喜神”的时候,坐轿车的、骑马的、步走的都要捧上香、表,走出南门再拐向喜神的方位,到了适当的地方,焚香敬表,虔诚跪拜。之后”引”喜神回家,将香插入香斗,表示喜降自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了初五就没有固定的礼仪和规矩了。就是解放后,大同仍沿用这种习惯,一些大的”字号”、商号过了破五,到初六早晨才拢旺火,响鞭炮以示开市大吉。所以大同人至今把破五当一个节日来过:早饭粉汤大饼,午饭饺子。这天还有一种举动叫”倒穷土”,初一到初五,只可拜神、供养、吃嗑热闹,不许清扫,所以到破五这天,才将几天院里的垃圾、旺火灰烬、屋内的纸屑、饭渣、积尘等清除出去,谓之”倒穷土”。

农历八月十六早晨,日出时供日光,如同昨晚供月那样。供拜”太阳神”后,阖家再分食”日光”,即面上有”日”字的大月饼。中午饭较讲究,要请姑娘、姑爷。有饭前烧茶切月饼,饭后上西瓜、水果招待的俗定程序。

八月二十前后,水果行要择日子给财神爷起会,唱酬神还愿戏三、四天。”文、武财神”前,供奉着顶好顶好的篓口果子、沙西瓜、清徐葡萄、大鸭梨。

农历十月一日和清明节、七月十五都叫”鬼节日”。这天晚上要给亡者烧”寒衣”。亡后第一年烧剪好、粘好的纸衣或布衣,单、夹、棉都有。还要烧大白纸为亡者做皮衣用。第二年之后就要烧每人一沓的大同人称作”寒阴”的,把”寒衣”并纸钱、”金银垛”装在封袋里在大门外路旁点燃、妇女们还要高声哭诉那感恩难忘的人。

腊月二十三日晚,”灶君”巡察每家之后,将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回奏”一年来人间各家善恶,而定他们来年的祸福。家家在灶君纸码之前燃烛焚香,供奉”麻糖”,焚表、叩头,送灶君上天。供奉麻糖是为了粘住灶君的嘴,让他上天回宫之后,不说坏话。

【岁时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亦称”灯节”。当日夜,各家、各院、各街、各巷,房上、墙上,就连厕所墙上都放上”灯碗”;家门前、窗前、大门外,二门里都吊着幔子、宫灯、花灯;各商号檐下亦皆吊幔子、挂彩灯,门前拢起极大的旺火。元宵节一般热闹三天:十四、十五、十六。十三为”试灯”,十七、十八为”收灯”。种类繁多、做工精巧的花灯,令人心怡神往。白天闹过的玩意儿高跷、挠搁、推车、旱船、龙灯、狮子等晚上都要带上花灯上街表演。除此,还要放”烟花”。人们看完红火,回家团聚吃”元宵”,本地人叫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二十叫”小添仓”,正月二十五叫”老添仓”。到这两天,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扫净一块地方,溜一个香灰”贯圈儿”,中间放一小撮米或其它谷物,以示建仓存粮、增财纳福、粮食满仓。还要在”仓官”像前供香、叩头、敬表。这两天易吃”盖仓饼”家常饼、馅饼、糖饼,意味着盖好了粮仓。”老添仓”较”小添仓”更为隆重点。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民间都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刮脸、绞脸,表示人人都要抬头事业发展、买卖兴隆、工作顺利、家道亨通、身体健康。早晨吃饺子称”安龙眼”,中午吃油炸糕为”添龙鳞”,晚上吃面条叫”长龙尾”。糕面必须是去年腊月冻放保存至二月二的,以示今年抬头的龙是延年益寿的龙。所以这顿糕叫”撑腰糕”。二月二经常在”雨水”节令中,如天空云聚雨降,便说”龙”抬头活动。这天要将诸神、祖先牌位前供奉的”枣山”撤掉,分与家人食用。这天还要出龙灯,除串街表演外,还给各大商号”送龙钱”,借娱乐喜庆而要赏钱。

五月端五是一年之内第二个大节日。一到五月初一,家家户户就在门、窗上贴符、挂艾,孩子们脖子上、手腕上拴上五色端五绳,肩上、背上绷上符。尤其女孩子们还佩戴”香搐搐”,里边装有”地椒椒”或艾叶。”头上戴点艾,找上女婿定不懒”,”带上符,有人扶,升官发财定满足”。这便是戴艾带符的意愿。这天,人们吃凉糕、粽子、麻团,亲友还要互赠。

谚云:”七月七,银汉变,天河上,鹊桥建,牛郎、织女见了面。”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团圆又开始了。这天妇女们用丝线纫她浮在水上的绣花针,绣绣花,做些细针线活儿,名曰”穿七巧针。”

七月七前后,是上坟的时节,在郊外举目望去,人群簇簇,有的在坟前摆供跪拜,有的焚香敬纸,还有的悲哀哭诉……

旧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月饼或买月饼,旧时,人们或打或买,都要准备”月光”和”日光”。纸铺、干鲜水果店要卖月光纸、日光纸、神码、香表以及瓜、桃、李、葡萄、梨、柑、桔、香蕉、夏果、秋果、苹果、海红子……点心铺里出售各种月饼。傍晚月出时,家家在院中摆上桌案,挂上”月光神码”,”神码”前安放香炉,香炉两旁放有香桶、蜡台;蜡台前中间立放着”月光”,即制作时画上有烤就”月”字的大月饼,两侧还摆上高高的套饼;”月光”前再放高座托盘两个,上放剜制成元宝形花牙儿西瓜,用大盘、茶盘放上各种各样的水果。全家人衣冠整齐地出来叩头拜月,礼毕分食水果月饼,然后”坐席”,欢食畅饮,热闹非凡。

冬至是一年四大节之一,在农历十一月内。大同人过冬至,早饭是粉汤大饼,午餐是三个盘菜肴下饺子。有句当地俗话这样道:”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这天下午,小孩子们结伙向庭院各户”齐”(大同话,收集之意)炭,待晚间入夜时分,在本街为大家拢起”旺火”,故冬至又称”二大年”。在矿区,各窑口热闹非凡,矿工们对此日特别重视,好吃好喝,宴请宾客,还要供奉叩拜”窑神”,以保平安。过冬至和过大年、中秋节一样,过门媳妇一定要回婆家团圆聚餐,决不能在妈家过,这是大同人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通称”腊八”。这天太阳出宫前吃”红粥”(拿小米、豇豆、红枣、黑糖等做成的稠粥,又称”腊八粥”)。做”红粥”的水也是有讲究的,须用初七刨回来的干净”冰消水”。午间吃黄糕,祝全家大小飞黄腾达,指日高升。这天宜”斋戒”,传说为纪念释迦牟尼。

大同民俗风情探究

【纪念节日】

二月里第一个”丁日”和八月最后一个”丁日”,都要在文庙(孔庙)祭典孔子,叫春、秋”祭丁”。清晨,文武官员率领绅士、儒生列队大成孔圣殿前,行礼如仪。主祭、陪祭、唱礼,读祭文的都是特别指定的知名人士,礼成后,所有的牺牲、供品分享于主管和有关人员。这天,各学校放假。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大同在帝君庙恭布道场,没坛讽经,摆供祭祀。在南关、北关门上,文昌阁内也焚香摆供,四、五个道人披上道袍偏衫,念诵讽经,举动一天。这天花费多是向文人、士子摊派的。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这天僧道在西娘娘庙摆供、焚香,诵经念佛,在庙内设坛打醮,做道场,庆贺佛祖诞辰,是谓”佛会”。这天本应吃素,但市民不知者,或不在其道者,不理论这些,当作一般庙会来过,偏偏吃韭菜猪肉饺子。”佛会”一般三天,其盛况不逊东奶奶庙会。

五月十一乃城隍之诞辰,一般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这是大同旧时最热闹的庙会,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打扮得俊俏的姑娘、媳妇儿,穿着各式各样的绣花鞋,坐满了东街的层层台阶,所以有人把五月十一叫做”亮脚会”。

六月二十三日为关圣帝君之生日。相传五月十三关圣帝君降神,即巡视人间,伏魔降怪,保人平安;九月十三为其成神之辰,俗以此两月降雨为关王磨刀雨。大同将五月十三同这天合起来,过”大庙会”。

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之生辰日,相传菩萨总是眯缝着眼,唯独七月底夜晚才睁开眼查看阳世人间。所以这天夜里,家家户户灯烛不熄,焚香祷告,不敢妄动。斯日在地藏王庙或地藏菩萨像前讽经、上香、摆供,俗称”盂兰会”。

【游乐节日】

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斯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同人在这天要出外游玩,叫”游百病”。有的上城墙,有的上山头,有的逛上寺,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旧时,往往要从这天开始,连续唱四天大戏。

农历三月十八是东奶奶庙会,那些没有孩子的妇女,或是有子无女、有女无子的妇女,庙会期间,拿上买好的红头绳,去奶奶庙”拴孩子”,希望晚上梦见曹奶奶笑嘻嘻地送来孩子,自己如愿以偿。

四月十五是鲁班庙庙会,这是泥、木匠的红火日。

五月十八是”火神庙”庙会,因五月里庙会多,一般挪到六月十九或六月二十三。这是干鲜果行所办的庙会。

六月十三是”龙王”庙的庙会。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大同和全国一样,这天人人都要”登高”。重阳节中午,大同人一般吃羊肉泡糕,意味着”高升旺长”。

【诞生礼仪】

旧时,生下孩子一个月,一般要给孩子过满月,宴请亲朋。给孩子过满月按亲疏关系有送衣帽、鞋袜的,有送小盖物、小毯子的,有送小镯子、”拔拉子”(镯子上缀有小钟、小铃、小印、小斗、小簸箕的),还有送”百褶帽”、”赶嘴鞋”的……过了满月,母亲要抱上小孩儿到妈家住些时,大同人叫”挪窝儿”。小孩子生下一百天更该庆贺,叫过”百岁儿”。亲朋送金质或银质的”长命锁”,一般人送麻花三十条,让孩子长主心骨,给孩子安腿。姥姥、奶奶还要给孩子各做一双”老虎鞋”,在开席前一定要送到,所以又叫”赶嘴鞋”。”生儿”的本日吃四个盘、豆馅油炸糕,表示孩子要”踢得红”;或吃三个盘,下饺子,这是取延年益寿之意。”生儿”的前一天叫寿日,一般吃面条,叫”长寿面”。小孩子到了十二周岁,就算长大了,小时带的长命锁该取掉了,这叫”圆锁”。之后每年过寿、生日。五十岁后便叫”庆寿”了。

大同民俗风情探究

【结婚礼仪】

男女青年的婚姻过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经媒婆说合,说合成便相媳妇。男方到女方家,女方招待,男方带上见面礼,看对了讲条件(男方彩礼,女方嫁妆),条件达成协议,便定”换贴”(订婚)日期。到了日期互换用红字写好的贴(一式两份)、饰物,还要交一部分彩礼。换贴后请”先生”看过门(结婚)的黄道吉日。

在过门贺喜的前两天,男方要把所允诺的东西全部送给女方,这就叫催妆。男方将全部财礼、茶钱,全副金银珠玉首饰以及”离娘肉”、”翻手饼子”(羊腿一条、方形茶饼24个)、一坛喜酒(用红萝卜塞嘴)装入”食盒”里,由穿红褂、戴尖形红帽的两人舁着,送往女方家中。”食盒”队伍前开路的是穿红褂戴红帽的吹鼓手;押后的是轿车,上坐催妆的拿事人二、三位,当然媒婆必去。同时需要忙的就是在庭院中搭棚、盘灶,请总管、定”工作人员”,做好娶亲的准备工作。这几天还要”安鼓”吹打,接送客、烧茶坐席,从早到晚一时不断。过门这天,门里、门外,窗上、户内,到处贴喜联、喜字。娶亲有好几种习惯,大同一般是”等亲”。民国前后,新郎穿上袍褂,”靴帽蓝衫”,头插金花,十字挂红,欢迎新娘的到来。

新娘来时,鞭炮伴着吹打开路,鼓乐喧阗,唢呐齐鸣。欢迎的人搀新人下轿。新娘子一下轿,脚不沾尘,踩黄色堂布,两位男亲一位在新娘、新郎前头铺,一位在后面卷。还要请一位亲戚,手提内装切碎干草的金斗,随新娘左后方,边走边抓出干草撒在她身上,以”避灾辟邪”;另派一位小姑娘,手提内放鲜花或五色纸屑拌盐的花篮,随新娘右后方,边走边抓出盐花撒在她身上,以”添缘分”。新娘进院时怀揣护心镜和小米坛儿,手捧”保平壶”(酒壶),同时还得握住新郎的红引绸,走向”天地桌”前,男左女右站好,请出先生,喝礼拜天地。北拜天,南拜地,即”天作之合”、”地载万灵”,乃祝愿夫妻和好,家兴人旺,寿享天年,白头到老。拜罢天地,新郎引新娘先到堂屋曰”升堂入室”,两人”交杯换盏”饮了”喜酒”,才揭”盖头”。揭后新娘掏出怀中小米坛来,寻找婆母。当然婆母故意隐藏起来,新娘到处寻找,叫唤:”妈,米往哪里倒?”几时喊应答了话:”金米倒在银瓮里!”才算做了个”了手”。然后,两位伴娘掺着新娘到”喜房”去”坐福神”。新娘被扶上炕后,先踩四角,炕席的四角下要放上枣儿、核桃,踩毕,去”坐福神”,直到半夜吃完”对面饭”,再不离”窝儿”。吃”对面饭”是每人7个小饺子,一些银丝挂面,以示千丝万缕情不断。吃完饭要请”全人”(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哥弟、姐妹)给新娘铺炕。被子要留一角未缝的地方,让新媳妇自己缝好再铺;褥子下放花生、花椒、豆青、麦芽、蒜黄、豆芽等一些可生芽的东西,祝新娘”早生贵子”。

娶亲的第二天按女方说叫”圆饭”,按男方说叫”认大小”。这天女方派女亲朋亲到男方送礼贺喜,并与男方亲朋会晤、相识。客人到齐后,新郎新娘先”认大小”后坐席。娶过新娘的第三天要”回门”,新娘偕同新郎回到娘家,让女家的新朋看看女婿,同时女婚认识岳父家的长辈、平辈、全家大小和亲朋。伴郎、随从一行数人到女方家,当然也要受到女方的优礼款待。先烧茶、后坐席。姑爷是第一的贵人,要坐首席和正面,正面空一席,新娘是不入席的。上了第三道菜,厨师和端盘子的还要给姑爷道喜,新郎给以重赏。第四天以后要”打当日”,新娘偕同新郎到娘家,上午去,晚上回来,让女婿熟惯,让妈家的人观察了解小两口的情况。

娶后一个月,新媳妇的当家人到婆家接女儿回娘家住些日子叫”住对月”。意思是当家人要细问女儿在婆家的情况。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也不断得到更新。

【民间游戏】

滚雪人是冬季降雪后,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他们聚在一起,先用手拍一个圆雪球,然后在雪地上滚动,一个三、四尺大的雪球便是雪人的身子。再滚一个小雪球当作脑袋,用红萝卜做鼻子、煤块当眼睛、大山药为嘴巴,戴顶烂草帽,插把大扫帚,一个逗人的雪人便做成了。据说,做买卖的人家如果有人在门前堆个大雪人,就会拿出干鲜果品招待大家,因为雪人越大象征着来年生意越好。

春末夏初,若逢好天气,成群结队的孩子到城墙上或高埠之处尽兴玩放翔儿。大同的翔儿早些时候简单、结实、品种单调,一般用写过的仿纸或牛皮纸为材料,以竹帘棍儿为骨扎成方形,拖一根或三根纸条长尾。后逐渐增多种类,一般有”蝴蝶”、”飞蛾”、”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孙悟空”、”天女散花”等。最壮观的莫过于”蜈蚣”上天了。一条数丈的”蜈蚣”要用好几个人抬,十几个人拉住绳子一起奔跑,才能将其送上天空。这条”蜈蚣”在空中一起一伏,生动逼真。

有趣的是沿着绳子套一个”送饭牛”,这个纸圈借风力顺绳一直爬到风筝顶头,众多观者欢声雷动。

旧时,正月十五闹花灯,大同南关表演的龙跳火最为壮观。这天,城内四大街都用大块煤点起一堵火墙,十几个穿古代武士服装的小伙子高举一条巨龙,只见举着喷射火光的龙头的高手纵身一跳,穿过火墙,后面十几个人依次跳过。一条巨龙翻越火焰山,表演者却安然无恙。

【赛力竞技】

旧时遇到大旱,方圆几十里农民都要”祈雨”。”祈雨”中有一个奇特的仪式扛旗杆。一个彪形大汉在肩上扛一根两丈多高的木杆,四面用绳子拉住,最少也够四、五百斤,但他脸不变色,气不喘,一直走好几里路,观者喝彩不绝。

古时,哪家出了举人都要改换门庭,享受皇帝封赏的大门前立两根旗杆的特权和荣誉。立旗杆者要举行庆典,届时还有爬杆表演。穿盛装的青年把铜钱、谷物等吉祥物品用嘴叼好,在大家一阵喝彩声中,手脚并用如猴似猿地爬到好几丈高的顶端,技艺高超者,还要进行一番杂技表演。

每逢春耕季节,在”牛肆”经常举办”斗牛”表演。大同的斗牛奇特文雅。选一头性情温顺的五岁壮牛,双角扎上彩球,吃饱硬料(豆子、高梁等),再选十个壮汉排成一排,轮个用双手抓住牛的双角与之对推。谁要是将牛推挪了地方,谁就获胜,谁如推倒牛,那就是好汉一条,奖赏铜钱五吊零三个,意为”五子三元”(养五个儿子,出三个状元)。一轮过后再来一轮,三轮为满,以得胜次数排列名次。败者要出黄豆、高梁各三斗。

清代,大同是通往口外(内、外蒙)的交通大道,也是商人来往运输货物的必经之路。过往客商歇脚时围在一起,说古论今,同时也少不了一些娱乐活动。其中最奇特的莫过于”人赛驴”了。一个壮汉背上与小毛驴所驮货物一样重的东西,同小毛驴赛跑,终点有裁判。如人赛过驴,大伙就赏酒一碗,肉一大块。在嘻笑声中进入梦乡,第二天又叮叮当当上路了。

大同古城墙十分厚实,高三丈六尺。有些习武的常在墙上练习轻功,久而久之,”拔钉上墙”成为群众性竞技活动。

比赛开始时,上墙者双手各持一枚长钉,交换倒替用力插入城墙砖缝,逐步往上爬,先登顶者为胜。

【体育杂艺】

大同有句民谚:”冻烂手,溜冰斗”。”冰斗”即冰车,是用木条并排钉成长方形木板,然后在木板下安装两条粗铁轨,再制两根四、五寸长的”冰杖”。溜冰车时,双膝跪在车上,两手各握一根冰杖,利用杖尖插入冰中的反作用力向前溜进。

玩者若多,可比赛,依溜速快慢决定胜负。

旧时,大同市东、南、西、北角都有瓜币巿,由官家管辖。西瓜摊旁,大清早就有一群人等着看”转瓜”。只见拉满西瓜的马车上站着一个人,西瓜摊边站着一个人,上边的扔,下边的接,双方相距一丈多远。西瓜一个个往下飞,下边那个人一手接一手放,万无一失。一分钟竟能扔上百个瓜,一般讲,”转瓜”者好,西瓜也好,买者云集,财源大发。

从辽金到明清,大同民间武术相当普及,习武人代代相传,形成各种流派。每到农历四月,教场街大摆擂台,各路拳师聚会,选出高手,官家聘用。打擂时观者如云,喝彩声震天。大同古代的民间马术非常活跃。春末夏初,驻马军营一带的马军骑术表演吸引着无数游人。大则烽火台点起狠烟,红、蓝、黄、白各色马队摆阵集散,万匹骏马有秩序地进行,十分壮观;小则表演马上骑术、射术、斗术。有交马夺人、马上拾钱、双马斗术、伏马射箭、马过单桥等技艺。

南郊区的农民大都会一种”狼吃羊”的棋艺,这种棋艺年代久远,是由大同人发明的。相传,北魏年间,驻守平城(大同)的卫戍官员于烈(大同籍人)因秉公执法而得罪当时的权贵被黜,闲居家中无事可做。他以平城和东西山(白登山、七峰山)为依据,发明了这种消遣棋艺。棋盘呈正方形,由五经、五纬、六斜线交叉组成25个点象征城池;棋盘两端各有一座小山,为”狼”的大本营。这种棋由两人对弈,一方执两枚大棋子为”狼”,另一方执24枚小棋子为”羊”。这种棋虽没象棋、围棋深奥,但双方攻守围劫,拼杀激烈,变化多端,也十分有趣。

登高跷闹红火在大同有悠久的历史并富于地方色彩。 过去,大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关的挠搁南关的龙,北关的高跷压大同。”可见北关高跷水平之高。表演者脚登四尺半高跷能翻斤斗、跳八仙桌、一条腿”顶拐拐”等。艺高胆大,花样繁多,观众无不称奇。高跷队到哪家商号或大户门前表演,哪家就以香烟、点心招待。每到正月,踩高跷成了大伙儿的追逐对象。

大同有条羊市巷,古时这里是一个羊市,专门贩卖羊群。几十群羊混在一起”咩”、”咩”乱叫,外行人唯恐引起纠纷。其实如若自己的羊跑到别人的羊群里,羊贩子便出绝招,拿起一颗石子”扑”的打去,不偏不歪,恰好打在羊尾巴,那只溜号羊立即归群,这就叫”打羊石”。

作者:常嗣新、刘印军

来源:太原道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3)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午2:43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午2:48

相关推荐